揭秘知乎:AI时代专业内容平台的无限潜力

知乎作为专业内容平台的特点、现状以及在AI时代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潜力。作者结合自身使用知乎的经历,分析了知乎在专业内容领域的深厚壁垒和独特的UGC氛围,阐述了其首次实现盈利的情况及原因。同时,着重探讨了AI技术普及对知乎在内容生态和商业层面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使用中,有两个平台我虽鲜少发言,但却时常浏览,它们分别是当下火爆的小红书,以及知识氛围浓厚的知乎。在知乎上,我热衷于文史类内容,体育类和语言类内容也常看,特别是最近学习日语,在知乎收获了不少有用信息。回想起过去两年,AI大模型初兴之时,我在知乎阅读了大量文献综述,成功对大模型技术有了基础认知。由于每月在知乎花费数十小时,我对这个平台十分熟悉,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不可否认,知乎和其他内容平台一样,存在着局限性。然而,它的不可替代性也十分显著,那就是高质量的专业内容。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中,我认为真正算得上专业性内容平台的,只有微信公众号和知乎。当然,知乎上并非全是专业内容,但就专业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而言,目前很少有内容平台能与之媲美。

有人觉得,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知乎已失去了当初的“专业壁垒”,沦为普通平台。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看两个近期案例。今年年初,知乎成为DeepSeek的独家中文内容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了其开源模型的技术详情和成本效益分析,成为市场“有效信息”的重要源头。最近,中国围棋界宗师级人物马晓春入驻知乎,不仅分享了大量围棋生涯故事,还对当下世界围棋大势进行了点评。这些事例充分证明,知乎在头部专业内容领域仍有着深厚的壁垒。

除了头部内容,在更广泛的专业赛道上,知乎还保留着浓郁的UGC色彩。大量专业用户出于兴趣而非商业目的,持续在知乎创作和分享内容。以我常看的文史类内容为例,绝大部分创作者都是“为爱发电”,其中一部分人从知乎早期就开始创作,坚持了十几年。在我看来,如今像这样的UGC氛围,也只有知乎、小红书等少数社区还存在。有人认为这表明知乎商业发展程度不够,有待提升,但这恰恰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用户留在知乎、乐于从中获取内容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资本市场认为内容公司盈利困难,专业化内容平台更是如此。历史上,知乎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本季度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知乎首次在GAAP和Non – GAAP层面实现双重盈利。这固然得益于降本增效,各项成本费用得到了明显控制。但深入研究财务数据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在销售及市场费用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全年付费用户仍实现了增长,这表明大批知乎用户已养成付费习惯,且付费黏性较高。2024年,知乎内容创作者同比增长了8.9%,获得收入的内容创作者增长了20%,累计内容条数增长了12.9%。这说明削减成本费用并未影响知乎用户的创作热情,知乎内容生态具有韧性和生命力。

相较于短期财务数字,我更关注AI技术普及带来的长期机会。自ChatGPT问世以来,有一种观点甚嚣尘上,认为生成式AI的普及意味着“内容”末日,内容创作者和内容平台的价值都会下降,因为AI能更高效地产出和传播内容。作为ChatGPT和DeepSeek的重度用户,我深入使用AI后,越发觉得这种观点荒谬。生成式AI的革命性意义并非“取代内容创作者”,相反,这场技术革命会将高质量内容平台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一个多月,朋友圈里大家热议的话题是“大模型幻觉”。接入劣质信息的大模型会快速制造垃圾,用“幻觉”污染互联网。只有“大模型 + 优质信息”才能促进生产力、拓宽人类知识边界,“大模型 + 劣质信息”则起到反作用。同时,出于对“大模型幻觉”的警惕,普通用户越来越重视用专业、可信的信息验证大模型结论。这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最可靠的信息,谁就能最大程度利用生成式AI的技术成果。近几个季度,知乎强调建设“以信任为中心的社区生态”,这无疑是其在生成式AI时代的自我定位。

今年2月中旬以来,腾讯元宝风光无限,其核心原因是将微信公众号的优质内容接入了DeepSeek,这对财经、科技等专业性较强的垂类尤为重要。其实,知乎旗下的AI搜索产品“知乎直答”早在2月11日就接入了DeepSeek V3/R1,比元宝还早两天。虽然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在争抢接入DeepSeek,但知乎“专业 + 垂类/长尾”的内容生态形成了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在整个中文互联网或许只有微信生态能与之媲美。比如,昨天河北廊坊发生4.2级地震后,我通过知乎直答搜索地震预警和避险话题,充分了解了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及应对措施,这样的内容是其他平台难以提供的。

过去,人们认为内容的“专业性”和“普及性”难以兼顾,“曲高和寡”是常态。以知乎为例,优质长篇回答有一定阅读门槛,同一问题下也有多个视角不同但都有参考价值的专业回答,非专业用户可能会不知所措。而生成式AI恰好擅长解决这类问题。尤其是当下流行的深度推理模型,能高效总结复杂专业内容,并以普通用户能理解的形式表达。这可能是内容传播领域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十多年前深度学习算法推荐机制的诞生。

再过几年,优质内容传播路径可能会发生变化。专业性较强的用户仍会阅读原始文本获取全面一手信息,就像专业学者读同行论文全文一样;普通用户则会借助AI搜索快速获取所需内容。在知乎,这一过程正在加速推进,知乎直答从去年6月正式上线至今,月活用户已从百万增长到千万量级。

以上说的是内容生态层面,我认为AI对知乎最大的意义其实在商业层面。如何真正释放专业内容的商业价值,通俗地说,就是如何让专业内容赚更多钱,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生成式AI虽不能一蹴而就解决问题,但我们已看到未来的路线图。

具体到知乎,很多人忽略了它的广告eCPM本来就比较高,只是历史上缺乏丰富的广告形式和广告库存。AI搜索工具能提供高效、精准的用户交互场景,天然适合广告投放。目前知乎直答尚未加载广告,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多年前淘宝通过“直通车”搜索功能打开商业化天花板一样,AI搜索很可能成为知乎的商业化破局点。特别是汽车、家电、数码、旅游等高客单价、决策时间长的行业广告主,会对这样的投放场景感兴趣。

除了广告,基于AI的用户付费将成为另一个突破口。过去几年,知乎通过付费阅读、职业培训等方式,初步培养了用户付费习惯,我身边为知乎付费的朋友就有很多。AI功能的拓展将进一步扩大知乎的用户付费业务版图。具体商业模式可以是付费咨询、定制化内容,甚至是全新的内容形式;提供服务的可以是个人创作者、AI,也可以是两者结合。目前,生成式AI与内容社区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商业化玩法必然会更加多样。十多年前,没人能想到基于Web2.0的社交媒体平台商业化规模如此庞大;现在,我们也无法想象基于生成式AI的内容社区未来会有怎样的变现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规模不会小。

2024年,知乎营业收入约为36亿元人民币。在中文互联网主要内容平台中,这个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知乎单用户价值(以MAU为基数)约为年化40多元,也不算高,与知乎的内容质量和实际影响力不太匹配。这说明知乎商业化存在瓶颈,平台价值未得到充分释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旦生成式AI全面普及,知乎的业绩弹性可能远超其他内容平台,正所谓“风水轮流转”。

当然,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实现,需要知乎的管理层以及研发、产品、运营团队付出巨大努力。作为专业创作者,我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如果知乎能通过AI技术全面、大幅提升专业内容的价值,相信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创作者都会备受鼓舞。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文围绕知乎展开,先阐述了知乎作为专业内容平台的优势和独特的UGC氛围,接着分析了其首次实现盈利的情况。然后重点探讨了AI技术普及给知乎在内容生态和商业层面带来的机遇,指出知乎在AI时代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需要团队付出努力来实现平台价值的全面释放。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242.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