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加速融化,国际冰川保护年能否敲响警钟? 世界首个冰川日来临,海螺沟景区开启冰川守护之旅

本文围绕国际冰川保护年的启动,介绍了冰川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各方采取的保护措施。阐述了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融化带来的影响。同时讲述了海螺沟景区的冰川旅游与保护行动,我国在南极科考站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科学家探索冰川保护辅助措施等内容。

在1月21日,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郑重地启动了国际冰川保护年。

冰川,它就像地球的调温器一般,默默地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然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形势日益严峻,冰川物质平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明确指出,在1960 – 2023年期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的状态。

鉴于冰川面临的严峻现状,联合国大会在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自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让人们深刻了解冰川快速融化所带来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网站在启动当日发布消息称,2025年将会举办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球民众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关键作用的认识,同时积极应对冰川加速融化所带来的紧迫挑战。

冰川是观察气候变化的“前哨”

自然资源部官网对冰川给出了权威总结:“冰川是由积雪演化而成的,能够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它是陆地上重要的水体之一。全世界冰川总面积占据陆地面积的11%,储水量估算约为2406.41万立方千米,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68.7%。如果全球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70米左右。”

可是,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加速融化。

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7.5万座冰川,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冰川和冰盖储存了全球约70%的淡水。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冰层正在迅速消退。保护冰川和冰盖资源不仅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而且还会影响到经济稳定和文旅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详细指出,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在1960 – 2023年期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自1985年以来冰川消融速度进一步加快。2023年,全球参照冰川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平均物质平衡量为–1229毫米水当量,这是1960年以来的最低值。在1979 – 2023年期间,北极海冰范围呈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4.1%。南极海冰范围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在1979 – 2015年期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而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以偏小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极海冰范围分别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同期的最小值。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绍洛严肃地表示,融化的冰川威胁着数百万人的长期用水安全,国际冰川保护年“必须向世界敲响警钟”。

冰川加速融化,国际冰川保护年能否敲响警钟? 世界首个冰川日来临,海螺沟景区开启冰川守护之旅

海螺沟景区的冰川。图/IC

开发冰川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

3月16日,四川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海螺沟发布”发布消息。在3月21日,也就是世界首个冰川日当天,海螺沟景区管委会的专家学者将走进北京大学,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冰川文化交流会。他们将与北大师生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还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开展以“守护冰川,守护未来”为主题的冰川文化展示宣传活动。3月22日,北大的师生还将组建海螺沟冰川科考队,前往海螺沟开启科学探索之旅。

据了解,海螺沟的冰川是世界上罕见的低海拔冰川之一,其最低点海拔仅2850米。这里的冰川与原始森林相互共生,形成了独特的“绿海冰川”奇景。也正是凭借冰川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海螺沟景区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工作人员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透露,冰川观测点距离冰川的直线距离为9.97公里,游客可以在海拔大约3000米的观景台欣赏海拔7000米的冰川。此外,景区还配备了观测望远镜,方便游客更清晰地观赏冰川。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异常和变化的关键区。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在1985年至2020年期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整体缩减了18%,缩减率达到每年414.8平方千米。因此,要加强青藏高原监测体系建设,可建立冰川保护区。

冰川加速融化,国际冰川保护年能否敲响警钟? 世界首个冰川日来临,海螺沟景区开启冰川守护之旅

青藏高原的冰川。图/IC

阻止冰川消融要从全球气候治理入手

正是出于对冰川保护的深入考量,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南极科考站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替代行动。

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发布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中国的南极事业》,并在会上牵头提出“绿色考察”倡议。这一举措将国内海洋保护利用行动与履行国际条约和义务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窦银科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表示,从2021年开始,太原理工大学就承担起我国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系统建设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初步确立了南极极端条件下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的清洁能源路径。由于清洁能源的波动性以及南极极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将实现科考站60%的清洁能源供应率。

为了减缓冰川的消融速度,我国科学家在不同冰川实施覆盖新型材料、人工增雪等辅助措施,积极开展冰川保护的探索工作。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冰川和冰盖融化正在促使海平面升高。在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5厘米,而当前海平面上升速度达到每年约3.6毫米,并且还在不断加速。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几个世纪。到2100年,即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2℃的范围内,海平面的上升幅度仍将达30 – 60厘米;但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大幅增加,海平面上升可能会达60 – 110厘米。

因此,保护冰川虽然有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方式,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通过碳减排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

本文围绕国际冰川保护年启动这一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冰川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面临的加速融化危机。通过列举具体数据,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冰川消融的严峻形势。同时,阐述了我国在冰川保护方面从旅游开发到科研行动等多维度的举措。强调了保护冰川需从全球气候治理入手,通过碳减排阻止全球变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687.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