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社会企业这一新型组织形式,通过“2025北京社会企业共创大会”引出其助力社会治理的话题。详细阐述了社会企业的定义、国内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了部分企业的应对解法,最后提及社会企业相关政策法规的现状与建议。
在当今社会,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崭露头角的新型组织形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社会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就在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2025北京社会企业共创大会”隆重举行。在这场大会上,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企业从业者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社会企业助力社会治理这一核心议题,深入探讨着创新路径与发展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企业呢?简单来说,社会企业指的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优先目标的企业或其他法人主体。它们依靠提供产品或服务等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与单纯的公益组织不同,社会企业并非完全依赖捐赠和资助;和传统商业机构也不一样,社会企业并非将盈利作为唯一的追求。社会企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致力于在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近年来,社会企业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积极培育社会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居家养老、特殊群体就业、节约食物资源等多个领域。北京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杨剑涛会长指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盈利和公益之间寻求平衡。如今,它们已经逐渐发展壮大,并且主动承担起了社会工作的部分职责和功能,成为了公益志愿服务、城乡社区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
北京回天地区(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的社会企业培育实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昌品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多介绍,在过去的6年里,回天地区认证了70余家社会企业。这些社会企业的来源十分多元,有的是社区内生的,有的是物业企业转型而来,还有的是国企创办的。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成功解决了诸多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目前,相关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以居委会创办社会企业的新模式,旨在打造国内首个社会企业集聚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蔡劲松院长对社会企业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社会企业正在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扶贫济困、推动教育公平,还是在保障医疗健康等方面,社会企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会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蔡劲松院长同时指出,“社会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企业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优势,也是一大挑战。而且,目前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太完善,社会企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和拓展空间,同样是一个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不同的社会企业有着不同的解法。北京市东城区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居家养老行业的痛点出发,针对“未富先老、需求碎片化、支付意愿低”等问题,通过“社区驿站 + 自建食堂 + 医护培训”构建了一套综合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综合需求。而旨在减少食物浪费的企业“惜食魔法袋”则搭建了余量食物交易平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参与方均受益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该平台已覆盖24省18000多家门店,成功减少了1万吨食物浪费以及2.6万吨碳排放。
关于社会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北京大学金锦萍副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目前各地都在出台一些地方性法律文件,但全国层面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性文件。在当下,要重视社会企业立法方面的倡导。她建议,要把握社会企业法律定型和组织类型的核心问题,尽快启动社会企业促进法的制定工作。同时,要确定社会企业认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社会企业认证体系等统一标准,妥善处理好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底线性问题。
本文全面介绍了社会企业的定义、国内发展现状、典型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市场竞争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同企业通过创新模式积极应对挑战,同时专家呼吁加快全国层面的社会企业立法,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