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领域技术文件展开,介绍了北京此前的试点经验,以及新标准的相关内容和意义,包括明确低碳出行行为、规范核算要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
近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从京津冀地区传来。京津冀三地携手合作,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领域的技术文件——《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统一了区域碳减排量的核算标准,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民参与绿色出行的道路。
在全国碳普惠领域,北京市堪称先行者。早在2021年,北京就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在交通领域探索碳普惠试点。为了推动这一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北京积极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知名平台,试行“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时光荏苒,项目已经运行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该项目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功吸引了超过450万用户踊跃参与。通过这些用户的积极行动,累计实现碳减排量40余万吨,并且每年带动绿色出行超1亿次。这一连串的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在碳普惠领域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让绿色出行的理念在更广泛的区域落地生根,北京市会同天津、河北两地,充分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在2024年7月,将北京的成功实践经验进行固化,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实现了技术规范的统一。这一新标准明确界定了低碳出行行为的范畴,像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小微型客车合乘等低碳出行方式都被涵盖其中。同时,将地理边界限定为京津冀全域,这种精准的界定确保了数据监测与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该标准还对碳普惠项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满足唯一性、准确性、保守性和安全性等条件。不仅如此,它还对温室气体种类、项目边界、计入期及核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范。通过优化基准线情景,将居民综合出行方式纳入考量范围,使得减排量核算更加科学合理。这为区域低碳出行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此外,京津冀三地还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碳普惠项目的互认,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减排合作。
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是在北京市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该规范统一了区域碳减排量核算标准,明确了低碳出行行为,规范了核算要求,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为京津冀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