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虾仁生产企业过量添加保水剂问题,深入剖析了保水剂超标的现状、带来的健康风险、低价虾仁背后的猫腻以及对行业的不良影响,最后为消费者提供了选购虾仁的实用建议。
在央视举办的3·15晚会上,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被曝光:个别虾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添加保水剂,致使虾仁中保水剂的含量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某省市场监管局开展的抽检工作更是显示,高达21%的预包装虾仁存在保水剂超标的情况。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的是,人体如果长期过量摄入含有保水剂的虾仁,极有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风险。
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虾仁时,对于虾仁解冻后大幅缩水的现象,往往并不清楚这其实是保水剂在背后捣鬼。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是正常的水分流失,却不知道这是不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采取的手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去头脱壳的虾仁价格竟然比虾还便宜。
从常理来分析,一只虾,虾头大约占总重量的30%,再去掉虾壳等不能食用的部位,正常情况下,虾仁的价格应该比虾贵才对。然而,在一些购物平台上,却出现了虾仁比虾还便宜的反常情况。
就拿某砍一刀平台来说,有一款1斤装的中小规格虾仁,其固形物含量大于等于40%,也就是不少于200g,售价仅为11.68元。经过折算,虾仁的成本价为60元/公斤,要是再抛去配送等费用,成本会更低。而在市场上,同规格的虾仁,就算不算配送费,成本价也都在60元/公斤左右。
在这样明显的“低价”之下,商家显然是在做赔本买卖,卖得越多亏损就越大,这种生意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不少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使用保水剂来增加虾仁的重量。
如果商家只是单纯地用水给虾仁包冰,那还只是缺斤少两赚点昧心钱。但要是冷冻虾仁中含有大量保水剂,这种主要成分为磷酸盐的物质,长期食用会给人体的骨骼和心血管带来严重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身体损害。
业内人士透露,近些年来,虾仁行业的价格内卷现象日益加剧。部分小商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把保水剂当作了救命稻草,不断突破底线,超标添加保水剂。这种行为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使得那些真正致力于做品质虾仁的商家,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那么,消费者在选购虾仁时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有几个实用的建议。首先,要“看成分”。大家在购买虾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和产品检测报告,选择明确标注“磷酸盐含量符合GB2760 – 2024标准”的产品,同时要警惕成分不明的“三无”产品。其次,要“警惕异常低价”。在购买虾仁时,不要只看价格便宜,同时应关注虾仁的“净含量”而非总重,通过与其他商品进行比价,选择更具质价比的商品。最后,要“选准渠道”。在购买虾仁时,尽量认准大品牌,选择放心的购买渠道,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所购买虾仁的质量。
本文围绕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虾仁保水剂超标问题展开,揭示了保水剂超标带来的健康风险、低价虾仁背后的保水剂增重猫腻以及对行业的不良影响,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看成分、警惕异常低价、选准渠道”的选购建议,旨在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