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提示展开,介绍了近期因“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情况,分析了“免密支付”易成盗刷漏洞的原因,给出了支付风险的主动防范措施以及遭遇盗刷后的应对办法。
在当下便捷的移动支付时代,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陆续续收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这些消费者声称,自己的账户资金被盗刷,而罪魁祸首正是“免密支付”功能。
就在今天(25 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发布了一则消费提示,明确指出在网络购物时,消费者要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因为一旦账户权限过度开放,极有可能引发资金损失。
那么,为何“免密支付”容易成为盗刷漏洞呢?“免密支付”,简单来说就是“无需密码确认支付”,这是部分支付平台或者应用为了提升支付的便捷性而推出的一项功能。用户开通之后,只要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之内,就可以直接进行扣款。然而,这项看似便利的功能,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并加以利用,就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
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倘若他人获取了您的账号或者设备,就能够通过“免密支付”直接进行消费或者购买虚拟服务,而且完全不需要二次验证。
-
小额免密累积大额损失。部分平台虽然对免密额度设置了单笔上限,比如 1000 元以下,但如果在短时间内高频次地进行小额盗刷,仍然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既然“免密支付”存在这样的风险,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主动防范支付风险呢?为了降低盗刷风险,建议消费者采取以下措施:
-
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仔细检查自己的账户是否绑定了支付宝、微信或者银行卡,如果绑定了,及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要是确实需要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进行设置。另外,还要定期检查授权应用,把那些不常用或者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移除。
-
强化账户安全保护。一是要设置高强度的密码,并且注意定期更换。千万不要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同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二是关闭非必要的支付权限,特别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果不需要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就可以禁用相关功能。三是谨慎使用公共 Wi – 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遭遇网络钓鱼或者数据被截取。
-
养成定期对账习惯。通过定期对账,能够及时发现账户的异常交易情况。
万一不幸遭遇了盗刷,消费者又该如何快速应对呢?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
-
留存证据并投诉。要及时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然后向支付平台进行投诉。
-
如果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最后,中国消费者协会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性,绝对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主动管理好自己的支付权限,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方便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如果遇到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者通过“全国消协智慧 315”平台进行维权。
本文聚焦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提示,指出“免密支付”存在盗刷风险,详细分析了风险成因,提供了主动防范措施和盗刷应对办法,提醒消费者在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注重资金安全,合理管理支付权限。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