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快手在视频大模型领域的布局展开,重点介绍了其旗下的可灵AI应用,包括该应用的市场地位、商业化情况、技术迭代、战略目标等,同时也提及了快手其他AI战略以及AI对其业务的推动作用,还对比了国内其他AI视频大模型产品的表现。
图片由AI生成
尽管当下视频大模型应用的热度似乎有所减退,但快手在这条赛道上依旧怀揣着远大的抱负与野心。
在3月25日举办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电话会上,快手创始人兼CEO程一笑透露,可灵AI正逐渐成为AI时代视频创作的全新基础设施。它与Google Veo 2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前两名的位置,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视频生成大模型。
自开启商业化进程以来,截至2025年2月,可灵AI的累计营业收入已超过1亿元。在目前国内公开的商业化成绩中,它是规模排名第一的视频生成AI应用。
与其他大模型产品相比,可灵AI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更早地实现了盈利。这一成果与快手管理层的战略思路紧密相关。程一笑认为,在AI技术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市场必然会经历冷热周期的变化。对于快手而言,最佳的选择就是依托AI技术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升级,从而迅速构建起研发投入和收益的正循环。
自去年6月6日上线开放测试以来,可灵AI已经进行了二十多次版本迭代。最新版本是去年第四季度末推出的可灵1.6,主要在语义遵循、画面美感和动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内部评测显示,在“图生视频”场景下,其综合效果相较于1.5版本提升了近200%。
可灵AI的商业化变现尝试始于去年第四季度。在去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电话会上,程一笑首次公布了可灵AI的数据和商业化表现。2024年9月,可灵AI实现了月活超过150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目前,可灵AI的商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C端订阅、B端API服务以及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去年第四季度,可灵AI上线了独立的APP。面向B端市场,它已经与包括小米和亚马逊云科技等在内的数千家国内外企业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如今,快手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力争让可灵AI早日成为营收规模全球第一的视频生成AI应用。
事实上,在视频大模型之外,快手的AI战略体系还包括语言大模型“快意”和推荐大模型架构“ACT”,分别在视频生成大模型、内容理解应用和推荐大模型三个方向上发力。
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程一笑认为,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内容理解体系下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的工作流程。AI能够对视频内容、直播内容、评论内容、商业化内容以及用户的偏好属性进行自动学习,从而实现更高阶的推理、推荐和匹配。
今年3月初,快手开始内测接入DeepSeek – R1,以挖掘搜索场景的商业化变现潜力。
在普遍认为宏观环境对广告业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AI却驱动了快手的第一大收入来源——线上营销服务(占比57.1%)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23年的603亿元增加20.1%,达到2024年的724亿元。
智能营销解决方案以及AI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营销客户投放消耗的增长。在第四季度,快手平台上的AIGC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日均消耗超过3000万元。
据快手内部测算,AI大模型预计可将短视频营销素材制作成本降低60% – 70%,甚至更多。这类AIGC营销产品将在今年持续为线上营销收入带来额外的增长。
过去一年,快手将更多的算力资源投入到了视频大模型的研发中,未来也将继续采取聚焦战略。程一笑表示,在未来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快手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资本支出(Capex)和研发投入,利用可灵AI改造现有的业务,同时开辟AI视频内容生产的新赛道。
他认为,视频生成模型的选型组合复杂度较高,需要更精准的技术判断、系统化的选型以及大量的算法创新,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快手在视频数据处理和合成数据技术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可灵AI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Sora的发布。去年2月,OpenAI发布的视频大模型Sora凭借其深度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能力,惊艳了全球,引发了AI视频赛道的热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Sora面向C端用户却屡次推迟上线。
在Sora从正式推出到向普通用户开放的10个月时间里,国产AI大模型产品意外获得了一个“抢跑”的窗口期。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兴AI创业公司,都纷纷推出类似的产品。
除了在模型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外,国产AI视频大模型还采用了免费积分制等更加“亲民”的市场策略和商业模式,与Sora通过ChatGPT付费会员体系的高定价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迅速吸引了一批用户,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从当前的表现来看,可灵AI与MiniMax旗下的海螺AI(2024年4月上线)、字节跳动旗下的即梦AI(2024年5月正式上线)三款产品,处于国产AI视频应用竞争的第一梯队。
在海外市场的讨论度方面,可灵AI和海螺AI早于DeepSeek,经常被拿来与Sora进行对比。但或许受限于应用本身的品类特性,它们的数据表现远不及ChatBot类产品。
即梦AI尚未公布用户数据和商业化表现,而MiniMax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去年12月,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螺AI上线8个月后,全球网页版月均活跃用户接近1000万。在商业化表现上,MiniMax旗下的Talkie、海螺AI和星野AI三款产品年化收入达到7000万美元,主要商业模式为广告和用户订阅。
或许是因为海螺AI在全球市场的出色表现,3月19日,MiniMax海螺AI的官网和App更名为MiniMax,国内版和国际版均同步更改,Slogan也变更为“MiniMax – 你的AI智能助手”,原品牌名称“海螺”将专注于AI视频领域,以“海螺视频”的名义独立运营。
2025年1月,可灵AI全球月访问用户总数环比增长113%。在业绩会上,程一笑也着重强调了可灵AI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他表示,可灵AI的海外C端用户营收规模正在高速增长,同时全球付费用户保持了较高的续费留存率。这表明可灵AI的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球AI内容创作者和艺术家们的主流视频创作工具之一。
快手在视频大模型领域的发展情况,重点聚焦于可灵AI的优势、商业化进程、技术迭代等方面,同时阐述了快手的AI战略布局以及AI对其业务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对比了国内其他AI视频大模型产品的表现。整体来看,快手在AI领域积极布局,可灵AI发展态势良好,有望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