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向归”公益平台在清明将至时举办的特殊艺术疗愈活动展开,介绍了平台的背景、核心理念,分析了失亲群体面临的现状,以及活动给参与者带来的体验,最后提及团队未来的规划和现有的服务体系。
清明时节,是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时刻。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哀伤的情绪也在这个时候愈发浓烈。那么,这份哀伤究竟该如何得以有效纾解呢?日前,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疗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普馆温情上演。这场活动由“向归”公益平台精心主办,旨在为失亲者提供一个释放情感、疗愈心灵的空间。
活动现场,气氛温馨而宁静。在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下,参与者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深处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有人巧妙地用种子、新叶和枯叶拼接出四季的更迭景象,这不仅寓意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更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不息;有人则在纸上绘制出一条蜿蜒的生命长河,那灵动的线条仿佛诉说着心境的变迁;还有人用心搭建出儿时记忆中的大树与木屋,每一块积木都承载着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一位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感慨万分地说道:“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那些平日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都随着手中的作品一点点释放出来。这让我明白,哀伤并不是笼罩在心头的阴霾,而是一段值得我们去凝视、去品味的生命体验。”
文汇报记者深入了解后得知,“向归”公益平台创立于2023年,它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自主创业的结晶。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中,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师始终担任着科学顾问的重要角色,为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向归”科学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宁宁介绍说,“向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持失亲者的公益平台,它更是推动整个社会理解哀伤情绪的一股重要力量。平台积极倡导建立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友好社区,让失亲者在职场中能够拥有合理的丧假,在医疗机构中得到更多贴心的临终关怀和专业的哀伤辅导,在公共文化领域能够更自然、更坦然地讨论生死议题。
根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当年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按照每位逝者直接影响至少3位亲友来推算,全年新增失亲者超过3000万人。相关研究表明,失亲引发的哀伤反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长期的心理问题,然而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却尚未能够有效地覆盖到这一庞大的群体。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对哀伤情绪的回避现象,像“节哀顺变”“向前看”等传统的劝慰方式,虽然本意是好的,但在客观上却压缩了失亲者情感表达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哀伤情绪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宣泄。
“向归”的核心理念是将心理科普、团体支持等传统模式与新兴科技手段巧妙融合,通过专业引导、故事疗愈、线下陪伴等多种方式,让失亲者能够自由地表达与寄托自己的哀思。活动策划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陈思妍表示:“艺术是一种温暖且安全的叙事方式。在当前社会,人们习惯用‘时间会治愈一切’这样的话语来搪塞伤痛,却忽略了哀伤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很容易转化为潜在的心理危机。失亲群体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承载哀伤的空间,让更多人能够看见他们的伤痛。‘向归’平台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以温暖与理解为底色,陪伴每一颗正在疗愈的心,让哀伤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让生命之光永续。”
在现场访谈中,许多参与者都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深刻感受。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重新建立了与自然的连接,还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位参与者说道:“以前我参加过很多疗愈活动,大多都是以主讲人为主导的,甚至还有冥想的仪式,很容易引人哭泣。而这次的线下疗愈活动是以自己为主导的,这种新奇的体验让我感觉更加温暖,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向归”公益团队透露,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探索AI与心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为失亲者提供更具个性化、更有温度的哀伤疗愈体验。目前,“向归”公益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每两周一次的线上哀伤疗愈工作坊,以及与街道社区、科协、殡葬机构组织的不定期科普活动。团队通过社区公告、微信公众号宣传,社区工作人员推荐等联合招募形式,更加精准地触达失亲群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类服务活动中。
本文介绍了“向归”公益平台在清明前夕举办的艺术疗愈活动,阐述了平台的背景、理念及意义。面对庞大的失亲群体和现有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向归”通过创新方式为失亲者提供情感释放和疗愈的途径,未来还将借助科技提供更优质服务,已建立的服务体系也在积极触达失亲群体。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