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森画廊举办的“别怕,锁住的门后有宝藏”展览,该展览由瑞典艺术家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和汉斯·博格带来,通过雕塑、动画等艺术形式深度探讨人类欲望与情感,引领观者进入潜意识空间,引发对自我和当下决定的思考。
展览现场 摄影/杨灏
展览现场 摄影/杨灏
在艺术的奇妙世界里,总有一些展览能带给我们别样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场名为“别怕,锁住的门后有宝藏”的展览,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宝盒,等待着我们去开启。
展览的基本信息如下:
展览:别怕,锁住的门后有宝藏
展期:2025.3.8 – 4.30
地点:里森画廊
叔本华提出的钟摆理论,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矛盾。人生仿佛一个不停摆动的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晃动。当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会陷入匮乏的痛苦之中;而一旦欲望得以实现,空虚又会如影随形地袭来。这种状态让人类始终处于一种不满足的境地,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找不到宁静的港湾。
长久以来,欲望如同一个无形的推手,促使人类不断向前迈进,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但同时,欲望也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将我们自己拖入深渊。而在里森画廊举办的这场“别怕,锁住的门后有宝藏”展览,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心灵驿站,艺术家们试图以心理学家的视角,将人类潜意识中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就像在观者面前铺开了一个巨大的展演沙盘。
当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快的色彩,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幻梦花园》系列的花卉雕塑分布在展厅的墙面和地面上,这些由树脂、软陶、丙烯颜料精心制作而成的枝叶和花卉,绚丽多姿,充满了生机。在纯白的空间里,树枝上停着几只好奇的鸟类,它们透过树叶好奇地看向远方。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猪笼草、鸢尾、蝴蝶兰和蘑菇并不会生长在那些枝干上,这样的组合显得有些诡异。尤其是进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个作品《狼与月》,一头大灰狼把一只带有四肢的鸡蛋扛在肩头,这奇特的场景就像一团迷雾,瞬间在展厅中弥漫开来,让人不禁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带着这份费解,我们穿过第一个展厅,来到了影像展厅。在这里,正在播放的黏土定格动画让刚才看到的静态雕塑仿佛活了起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更加沉浸式地进入了艺术家所塑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荒诞、黑色幽默,让人一旦陷入就欲罢不能。
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由瑞典艺术家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和汉斯·博格为我们精心营造的。他们巧妙地将视觉艺术、音乐与多维叙事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杜尔伯格运用定格动画的手法,精心雕琢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赋予了它们生命。而博格则谱写出迷幻的声景,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情绪张力和戏剧效果。在他们的作品中,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逻辑,仿佛在深刻地检视着人类的潜意识。
在他们的作品中,《月之暗面》在幽暗的森林中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叙事。小女孩被一间会讲话的小屋拒之门外,在小屋周围,她遭遇了一群并不友好的超现实角色:一只吞云吐雾的狼、一头体态臃肿的猪,还有一轮跳着舞的月亮。当我们观看这部作品时,内心会触发渴望、恐惧与记忆等复杂的情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那些并不美好的体验中。
《松饼月亮》则是一部关于转变和自我认同的动画。它讲述了一颗拟人化鸡蛋的迷幻旅程,这颗鸡蛋穿行于森林之中,林中有一群狡猾的动物试图引诱并吃掉它。为了逃离危险,鸡蛋变成了月亮,然而最终又从天空坠落,失去了自己的形状与身份。这个故事让我们感觉似曾相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因为追求或躲避某些东西而迷失了自己。这则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揭开了我们长久以来不愿去直视、思考的自我,羞耻、贪婪、脆弱等情感也随之浮现。
当我们看完这些动画后,再回头看之前展厅的那些雕塑,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些沉浸式的氛围感从影像展厅蔓延开来,让我们对这些雕塑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花海中,来自《思绪未及之境》系列的金色河狸和老鼠栖息于错综的枝丫间。这两种动物的习性是在地下开辟路径、改变水流的方向,它们象征着人类潜意识中沉睡的思绪。正如作品标题所指,在潜藏的想法进入意识之前,它们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一旦浮现于意识之上,它们随时会改变我们的思路。
实际上,这些动画与雕塑是艺术家们重构的一个个寓言,就像是为成人讲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超脱了传统的叙事结构,给我们带来的情绪体验远远大于理性的逻辑。它们引领我们离开那个熟悉的理性世界,进入到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空间。当潜意识中的欲望与情感被打开,我们是否会重新思考当下的自己和所做的决定呢?这或许就是这场展览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本文围绕里森画廊的“别怕,锁住的门后有宝藏”展览展开,介绍了展览的基本信息,结合叔本华的钟摆理论阐述了人类欲望与情感的矛盾。详细描述了展览中的雕塑和动画作品,分析了作品所营造的独特世界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潜意识的深刻检视。最后指出这些作品如同寓言,能引发观者对自我和当下决定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