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的肇兴侗寨,全方位介绍其独特的侗族风情、建筑特色以及当地的旅游发展情况,还提及了附近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东南角,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山坳。在这片宁静的山坳之中,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这座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古老侗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寨子里一共有1273户人家、5261人,它是全国最大侗族村寨之一。
世世代代的侗族人民在这里辛勤耕耘,把这里建设成了一个宜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尽管如今肇兴侗寨早已成为热门旅游景区,但它仍旧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侗族生活的原始风貌,宛如一个“活着”的侗族大社区。正因如此,它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神秘的千年侗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当我们走进3月的肇兴侗寨,那扑面而来的油菜花,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而盛装的侗族姑娘小伙们早已在寨门口热情地迎接游客。他们唱起了悠扬的迎宾曲——侗族大歌,还摆起了拦门酒。这可是侗族迎客的最高礼仪,客人必须干了这碗自家酿的米酒,才能进入侗寨,侗乡的一天就这样在热闹而欢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最高礼仪迎接八方来客
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陆艳玉介绍说:“因为这是我们侗族村寨当中待客的一个最高礼节。每当寨子来贵宾贵客的时候,我们都会扛上芦笙,然后穿上盛装,来到寨门外,以歌声来传递对客人的最高接待。我们以对歌的形式,再敲锣打鼓接贵客进入到我们的家里面去。”
侗族大歌是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古老民间歌唱艺术,它采取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种独特的歌唱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侗族文化的瑰宝。
侗族鼓楼展现汉侗民族融合
伴着美妙的侗族大歌,品尝着侗族姑娘端到嘴边的拦门酒,游客们个个面若桃花,心潮澎湃。走进村寨,映入眼帘的侗族建筑瞬间令人瞠目结舌。那独一无二的侗族鼓楼带来的震撼,吸引着所有人快步向前,想要一探究竟。
鼓楼共有五座,因楼中含鼓、最早用来传递信息而得名。这五座鼓楼分别以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命名,它们不仅是侗寨人民的精神图腾,更是汉侗民族融合的深刻案例。坐落在村寨主街核心位置的“信团”鼓楼最为高大,共有11层,几乎是所有游客的必到打卡地。
“活着”的千年侗寨 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家乡
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在山坳中链接起一条船的形状,寓意着扬帆远航。最东端的仁团鼓楼是船头,共有5层;最西端的信团鼓楼是船尾,共有11层。
五座鼓楼就是五个家族,称为“团”,每个团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村民大多姓陆和甫。每当夜幕降临,鼓楼下各团听戏、聚餐、聊天的村民都会成为一道风景,那和睦悠然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游客。
2024年,肇兴侗寨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37.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2亿元,增长63.8%,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增长12.3%。
此外,结合当地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黎平会议会址,黎平县正在努力打造黔东南地区全域旅游新的名片。1930年至1934年,红军先后三次征战黎平,并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表示:“(距离)肇兴侗寨40里左右的黎平古城是91年前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之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我认为对黎平而言,除了肇兴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那么如何利用好黎平古城,尤其是以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这些红色基因大宝库,来发展红色旅游,助推文化旅游发展,实现黎平县、黔东南州和贵州省的高质量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抓手。”
本文介绍了肇兴侗寨的悠久历史、独特的侗族风情和建筑特色,如侗族大歌、鼓楼等,展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阐述了当地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提及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名片的规划,体现了肇兴侗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