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油电转换进入转折期,燃油车产能过剩面临危机,同时提出了应对危机及推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8日消息,今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盛大开幕。在此次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迈入了需求牵引的全面市场化发展全新阶段,油电转换也随之进入了重大转折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燃油车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苏波进一步分析道,目前我国现有的燃油车产能至少达到3000多万辆。而新能源车已建成的2000多万辆产能大多为新建项目,在油电转换的过程中,仅仅消化了二、三百万辆燃油车产能。当下,燃油车的产销量以及盈利率都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大量产能处于放空状态,整个燃油车产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一些企业由于难以承受困境,已经被迫停业倒闭。由此可见,汽车产业生态的重构已经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苏波提出了相关建议。他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尽快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在大力推进燃油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的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不过,新增产能主要应通过对燃油车企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资产收购等方式来实现,而不是大规模征地新建,以此减少继续并行发展所造成的更大资源浪费。
苏波还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深刻地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尽管一些国家和汽车企业放缓了电动化的步伐,但全球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也不会改变。随着新能源化的不可逆转、智能网联化的全面加速以及全球化格局的深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窗口期,这为我国加强国际协同合作、推进国际化布局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苏波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引领,协调推动积极有序的国际化布局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正逐步进入以市场开拓和模式突破为重点的规模化发展阶段。然而,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国际化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不足,远远跟不上海外业务扩张的需求。同时,国际贸易壁垒和海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有相应的应对之策。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和汽车行业组织要深入调研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国际化布局发展的战略指引和政策举措,继续加大在政策、金融、物流、合作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产品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内外循环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二)进一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在国内市场开放方面,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了新能源汽车投资限制,大众、宝马、特斯拉、丰田等著名企业深度融入我国汽车产业链体系,成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汽车企业要在不断深化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共赢。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全球汽车和交通低碳转型提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坚持出口贸易与海外本地化发展并重,搭建海外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深度融入海外市场,规避潜在政策与市场风险。
(三)不断深化与全球各国的合作交流与深度协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建立和完善与国外政府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话机制,加强在政策、法规、投资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协调。充分运用国际合作机制平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促进实现关键技术、市场、金融、供应链、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加强供应链薄弱环节的全球合作,在上游原材料、动力电池、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强政府层面对话与协商,建立全球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支持各国和上下游企业建立深度协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同ISO 、IEC等国际标准化认证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协同作用,在新能源汽车、ADAS辅助驾驶功能、信息安全、智能充电等领域,推进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家间标准的互认。
本文围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阐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油电转换转折期燃油车产能过剩危机,苏波建议政府引导燃油车企转型和新能源产能整合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针对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加强战略谋划、深化与外资合作、深化国际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