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的发起、内容、成果,以及独栖蜂的特点和项目后续规划等,展现了该项目对传粉昆虫研究、保护和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你或许不知道,全球大约75%的农作物生产,都离不开一个神秘而关键的生态群体——传粉昆虫。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它们如同勤劳的信使,默默地为植物的繁衍和农作物的丰收贡献着力量。
3月29日,2025年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在奉贤雨蛙生态农场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与城市荒野工作室携手发起,以上海市为调查区域。项目借助公民科学的形式,计划对上海地区的传粉昆虫开展长期监测。研究人员将深入探究不同植物与传粉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筛选出那些有助于恢复传粉昆虫多样性的乡土蜜源植物。同时,项目组还会在各类绿地中设置人工巢管,持续监测筑巢性独栖蜂的数量及种类多样性,探索将筑巢性独栖蜂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的可行性。
超千人参与,记录近万条昆虫访花数据
自2022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1288名志愿者积极加入。这些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深入到上海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和记录昆虫访花的情况。截至目前,累计记录了近万条有效昆虫访花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460种传粉昆虫为超600种植物“牵线搭桥”,促进了植物的授粉和繁殖。
这些数据不仅为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更让许多普通人在观察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自然之美。志愿者康凌凌感慨地说:“原本觉得自然景物年复一年毫无新意,参与项目后,抱着尝试心态开始观察,竟发现了被忽略的微观世界!如今能辨识常见传粉昆虫,找到了观察自然的新乐趣。”另一位志愿者张洁也表示:“在自然中记录昆虫,既解压又治愈,简直是双赢!”
独栖蜂具备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潜力
据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介绍,筑巢性独栖蜂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会选择在植物空茎、树洞、石缝等地方筑巢产卵,并提前为后代储备幼虫阶段所需的食物。基于这一特性,2024年,项目组在上海的17个不同类型绿地中放置了独栖蜂人工巢管,吸引它们前来繁殖。
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巢管回收工作,共回收了1000余根独栖蜂筑巢的芦苇管,其中包括17种筑巢性独栖蜂。郭陶然介绍说:“有趣的是,不同种类的独栖蜂对幼虫食物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切叶蜂会为后代准备花粉和花蜜,黑扁股泥蜂会捕食螽斯,蛛蜂还会捕食蜘蛛。”不同种类的独栖蜂对食物的差异化需求,表明它们的生存需要复杂的生境,因此筑巢性独栖蜂具备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潜力。
在项目启动后,专家与50余名志愿者携手共建蜂蝶花园。他们通过种植乡土蜜源植物,为农田里的传粉昆虫打造了适宜的栖息之所,助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随着2025年度志愿者招募通道的开启,项目组期待更多市民加入这场“生态发现之旅”。市民们只需用手机记录身边的昆虫访花瞬间,就能成为城市生态守护网络的重要节点。
本文介绍了2025年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的启动情况、项目成果,包括吸引众多志愿者参与并记录大量昆虫访花数据,发现多种传粉昆虫,还探讨了独栖蜂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潜力,以及共建蜂蝶花园助力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同时项目组开启新一年志愿者招募,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生态守护。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