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北京今年春季花粉情况,分析了花粉开始期和高峰期提前的现象及原因,介绍了北京应对花粉问题的措施,强调了应对花粉问题需长期准备,还指出花粉问题反映出的生态意识提醒,以及应对这一问题对社会文明的考验。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今年春季花粉的开始期和高峰期比去年提前了4至7天。3月20日,北京的花粉浓度达到了“高到很高”的级别。一些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视频画面中,大风刮起时,圆柏竟冒出了大量黄色烟雾,场面十分惊人。
近年来,反映花粉严重过敏的市民数量似乎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这并非人们的错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气候变暖使得花粉高峰期提前到来,与此同时,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花粉产量增加。而且,二氧化碳还会增强花粉过敏原蛋白的致敏性。可以说,气候变化这一宏观因素,造成了如今花粉围城的局面。
3月19日,北京园林工作人员对开花较多的圆柏枝条进行了修剪。(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当然,面对花粉问题,人们并非毫无办法。比如北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方式,降低空气中花粉的“浓度”。此外,北京还修订了《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删除了刺柏属(含圆柏属)植物,今后的园林绿化工程将严格控制相关树种的栽植量。
不过,人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预期,这些应对措施效果的显现,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从世界范围来看,花粉治理一直是一个难题,短期内很难彻底消除其影响。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公众,都需要逐渐完善出一套花粉预案,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例如,在花粉季来临之前,相关部门要提前进行预判,及时向公众发出提醒,各类“降浓度”措施要迅速启动,医疗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开辟专门的门诊等。同时,对于市民来说,也需要普及相关知识,在花粉季注意佩戴口罩、护目镜,提前准备好相关药物等。
另外,从某种层面来讲,花粉的存在也给我们敲响了生态意识的警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花粉问题的加剧实际上和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全球变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花粉致人过敏这一现象表明,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十分直接。
市民春游踏青。(新华社记者 蔺娟 摄)
任何与环境相关的议题,都是长期且意义深远的,需要人类具备远见卓识、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需要社会展现出理性和行动力。面对花粉问题同样如此,这既是城市面临的一道自然考题,也是对社会文明的一次考验。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在长期的努力中,为自己营造更理想的生存空间。
本文围绕北京春季花粉提前且浓度升高的现象展开,分析了其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原因,介绍了北京采取的应对措施,强调应对花粉问题需长期准备,还指出花粉问题背后反映的生态意识,呼吁社会在面对环境议题时要有长期努力的意识,以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