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远安发现4.8亿年前海绵化石,解锁海绵“三种造骨技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远安县发现约4.8亿年前的奇特海绵化石——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这一发现推进了造礁层孔海绵的演化历史,还介绍了该海绵的特点、命名缘由等内容。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期有了一项重大发现。他们在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发现了一种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奇特海绵化石,将其命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这一重要发现意义非凡,它把造礁层孔海绵的演化历史往前推进了大约2000万年。

相关的研究成果于4月1日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上。

宜昌远安发现4.8亿年前海绵化石,解锁海绵“三种造骨技能”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化石纵切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属于远古海洋中层孔海绵类别中的一员,而且它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层孔海绵这一类群在地球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海洋建筑师”。在此之前,最早的造礁化石记录出现在约4.6亿年前,在那个时期,层孔海绵已经和珊瑚一同成为了礁生态系统的“主力军”。它们齐心协力,共同构建出了复杂多样的“海底城市”。然而,这些“建筑师”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又是怎样进化出坚硬骨骼的,这一直都是困扰科学家们的谜题。

宜昌远安发现4.8亿年前海绵化石,解锁海绵“三种造骨技能”此次研究发现的层孔海绵 – 棘皮动物生物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此次发现的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生活在大约4.8亿年前的温暖浅海中。从形态方面来看,它们的个头并不大,每个大概就一至两个手指指节那么长。而且它们的外形十分多样,有的如同圆球一般圆润,有的好似树枝一样伸展,有的宛如小蘑菇可爱别致,还有的就像倒扣的盘子。更为神奇的是,它的骨骼是由一种磷酸盐矿物——氟磷灰石构成的。这一发现突破了此前已知的两种海绵骨骼材料,即硅质(类似玻璃质地)和碳酸钙质(类似贝壳质地),让海绵成为了首个掌握了“三种造骨技能”的动物类群。

科研团队给这种新发现的远古海绵取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这里的“嫘祖”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取自化石发现地附近的嫘祖镇;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层孔海绵的微观结构与丝绸有一些相似之处。领导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元动表示:“像传说中的嫘祖一样,这种海绵也是远古海洋中的‘织网达人’。它们的发现展示出早期生物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早在约4.8亿年前,动物们就已经懂得选择用不同矿物来构建自己的身体,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记者王珏玢)

本文介绍了国际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远安发现约4.8亿年前的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化石,该发现推进了造礁层孔海绵的演化历史。还阐述了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的类别、形态、骨骼构成等特点,以及其命名缘由,体现了早期生物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878.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