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江苏师范大学数字化欺凌防治实验室发布的《中学校园欺凌风险预警监测报告(2024)》展开,介绍了报告的调查方式、揭示的校园欺凌现状、关键风险因素以及针对未来校园欺凌预防工作给出的建议。
在当今社会,未成年学生保护工作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江苏师范大学数字化欺凌防治实验室正式发布了《中学校园欺凌风险预警监测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意义非凡,它采用了《校园欺凌风险预警量表》作为核心工具,并且精心招募了我国东部、中部地区以及直辖市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学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
报告着重提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校园欺凌风险进行预警监测,这是地方行政部门与中学落实校园欺凌预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有35.1%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行为风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总人群中具有极高危校园欺凌风险的人数比例极低。同时,报告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段在校园欺凌风险因素及总分上的特点与差异,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报告通过严谨的研究认为,社交问题、品行问题与先前疑似欺凌经历(疑似曾欺凌过他人)、消极家庭关系、消极同伴关系与消极社会规范,这六大因素是促使中学生表现出校园欺凌行为的关键风险性因素。其中,社交问题表现为中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的技巧与能力偏差程度,在这六大关键风险性因素中相对平均数值最高,这也凸显了提升中学生社交能力对于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针对未来的校园欺凌预防工作,报告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一,未来应组织建立区域校园欺凌风险预警监测与分级预防机制,以便更及时、有效地应对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风险。其二,采用系统观指导校园欺凌预防工作,对多重风险性因素进行干预,从源头上降低欺凌的发生率。其三,要积极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科技力量,探索基于数智化的降本增效路径,为校园欺凌预防工作提供更高效、更科学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江苏师范大学数字化欺凌防治实验室发布的《中学校园欺凌风险预警监测报告(2024)》,该报告通过科学方法调查中学生校园欺凌情况,揭示了35.1%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欺凌行为风险及六大关键风险因素,最后提出建立预警机制、系统干预、利用科技力量等预防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