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东北亚人才港沈阳大学开港日”活动在沈阳大学正式启动。介绍了该活动作为全国首创的“校园人才港”的创新模式、吸引的参与人数及初步就业意向达成情况,还阐述了活动的四项创新举措以及东北亚人才港的建设情况和未来规划。
在3月30日这一天,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沈阳大学盛大开启。由沈阳市委组织部给予指导,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网辽宁频道以及沈阳大学联合多方资源,共同精心打造的“东北亚人才港沈阳大学开港日”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所推出的“校园人才港”模式,可是全国首创。它以极具创新的思维,将人力资源服务与高校场景进行了深度融合。通过“岗位快递集装箱”和“人资产品服务矩阵”等独特模式,成功构建起了一个能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生态平台。这一平台就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为区域人才的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能。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开港的首日,就吸引了超过3000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其中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人数达到了1753人。
沈阳市副市长吴廷宝、沈阳大学党委书记曲向军、校长赵彦志、市人社局局长王志刚、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谢丰广、人民网辽宁频道总编辑那其灼等众多领导和嘉宾也亲临活动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作为首创的“校园人才港”,此次活动凭借四项创新举措,全面重塑了校园就业服务生态。
首先是港口化场景创新。它把传统的招聘会进行了升级,摇身一变成为了“人才港口”。将企业的岗位信息整合为“岗位快递集装箱”,再借助智能化系统,实现岗位需求的快速集散与精准匹配。这样一来,求职者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登港求职 – 开箱选岗 – 就业启航”的全新求职体验,仿佛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港口,轻松挑选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岗位”。
其次是市场矩阵进校园。市人社局精心组织沈阳领军人力资源企业,针对青年就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定制化地推出了一系列专属产品。像校园赋能站、猎头孵化营、职选优享家、简历诊所、优企职达等职业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站等,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支持。
再者是四维生态构建。
流动性方面,依托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协同机制,实现了人才资源在跨区域的高效配置。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就业天地的大门,释放出了“校园 + 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遇。
产业性方面,聚焦沈阳重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构建起了“政校企·园”定向输送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这种模式就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激活了产业引才的强大动力。
生态性方面,将沈阳市“就业 – 创业 – 安居 – 成长”的全链条人才政策进行了场景化呈现。自信地展现出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居性价比、教育质量、医疗水平和城市商业配套等关键环节的沈阳优势,让青年人才看到在沈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信息性方面,运用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人才供需动态。通过大数据赋能的方式,把传统招聘会的短期岗位对接拓展为持续跟踪的管家式就业服务,为求职者提供更贴心、更持久的就业保障。
最后是全域就业集成。“人才港”概念成功落地实践,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形成了一个涵盖征兵、创业、市场就业、灵活就业等青年就业全链条的就业体系。为青年群体来沈留沈就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此次活动现场还设有九大服务专区,包括企业招聘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招聘区、社会工作专业招聘专区、创业项目展示区、政策咨询区、新阳卡专区、安居政策专区、直播带岗专区、征兵服务区和人力资源市场矩阵,全方位满足青年人才的就业需求。
东北亚人才港是由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网共同发起建设的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同时也是沈阳人才政策宣传推广的主要品牌。来自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的政、企、学、金、媒5大行业共300余家单位纷纷进驻东北亚人才港,为人才的汇聚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东北亚人才港设立后,我们通过将市场化服务前置到高校,不仅缩短了人才供需对接链条,更以生态化思维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环境。”展望未来,东北亚人才港将定期举办主题港口开放日,不仅要实现驻沈40所高校的全覆盖,还会逐步向东北亚区域内高校复制推广,致力于打造一个立足沈阳、辐射东北亚的国际人才服务新高地。
本文介绍了3月30日“东北亚人才港沈阳大学开港日”活动的启动情况,该活动首创“校园人才港”模式,融合人力资源服务与高校场景。活动有四项创新举措重塑就业生态,还构建了全链条就业体系。东北亚人才港已吸引众多单位进驻,未来将扩大覆盖范围,打造国际人才服务新高地,为区域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