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文化产业多个领域的发展动态,涵盖演艺、文旅、影视、文创等行业,多位业内人士分享了各自企业或领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新举措与未来规划,展现了文化产业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巧妙地将东方美学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结合。依托“演艺 +”战略,该集团大力推进艺术与文旅、商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舞台艺术 + 文化 IP + 旅游目的地”的强大联动效应。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多元衍生项目的开发。比如开发《只此青绿》IP 同名电影、交响音乐会等,还精心打造文创产品、主题空间等消费场景。不仅如此,集团以歌舞艺术为重要媒介,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集团将持续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科技的融合创新方面发力,创作出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 高 艾
在发展文旅消费方面,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认为,重点在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并积极开展文化消费活动,以此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具体来说,要着力培育文旅消费场景和旅游商品产业,尤其要提升地方特产、文化产品、生活消费品等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要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产品,生动地讲好地域文化故事。
作为民族品牌,茅台肩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责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游亚林提到,茅台以文化内涵表达中国品牌,在 2023 年启动了“东方传统色彩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复原建筑、壁画、瓷器、纺织品等八大领域的传统色彩,并将其融入产业运用,旨在助力构建东方色彩体系,让“中国色”成为“新顶流”。
影视工业具有鲜明的“ + 文化”属性,这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中影集团中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边巍指出,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的影院“非影”业务,把体育赛事、音乐会等内容带进影院,让影院成为文化聚集地;另一方面要打造更为多元的放映应用场景,把电影内容带到商业体、高校、文旅场景中,打破空间限制。未来,通过技术的赋能,还能创新文旅产品和服务形式,满足更多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色彩材料创新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千哲表示,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须回应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关注文化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层次。年轻消费者可能更加注重社交需求,因此可以提供更多具有社交互动性和个性化定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老年消费者群体可能更加注重基础需求,相应地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北京市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带动了先农坛庆成宫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这一举措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又保护了文化遗产。经过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后的庆成宫,于 2024 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基于先农坛历史建筑和馆藏品开发的文创产品取得了开门红,一年多来文创产品销售额达 3500 万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表示,将抓住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机遇,把先农坛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卡牌作为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品,既是潮玩产品,又是文化载体,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属性。浙江卡游动漫有限公司副总裁卢大振认为,卡牌已经成为具有时尚元素、推动新型消费、传承传统文化、体现工艺之美的综合体。从业者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高品质产品满足年轻一代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要巩固研产供销产业链,提升中国文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主动承担消费者保护责任,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消费环境。
“国漫 IP + 文旅”凭借形象化 IP、互动体验与商业化潜力,成为文旅发展新动能。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会长刘春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旅商融合路径,以国漫 IP 赋能古建景区消费场景升级,拓展演艺、非遗、文创等业态融合,培育文旅新业态。通过打好“融合、创新、科技、国际”四张牌,搭建政、企、协、媒联动平台,推动创意策划、产品开发、推广销售全链条协同,助力国漫 IP 在加强文旅商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上见行见效。
本文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展示了多个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思路。从演艺集团的多元融合、文旅消费的挖掘、企业的文化传承,到影视工业的拓展、文化消费场景的打造等,各行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路径,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