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国家级非遗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首次亮相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精彩演出。详细介绍了木偶戏的表演特色、历史传承,原创木偶剧《少年张大千历险记》的剧情内容,还提及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此外,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盛宴,还成为资中文化“破圈”、推介城市形象以及吸引投资的重要契机。
在3月22日的上午时分,北京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卡酷剧场内,灯光逐渐暗了下来。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上,一个个精美的彩绘木偶缓缓登台。只见木偶们指尖微微颤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就在这灵动的氛围中,少年张大千的传奇故事,在首都观众们的面前缓缓地铺展开来。这一次的演出,意义非凡,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首次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亮相,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百年老艺与现代剧场的一次大胆破界交流。
聚焦舞台中央,“少年张大千”正在与匪徒巧妙周旋。木偶师静静地藏身于幕后,他们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又如织网般灵活地牵动着主控线。在他们的操控下,木质关节的木偶仿佛被注入了灵魂,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瞧那木偶蹙眉时的忧虑神情,甩袖时的潇洒姿态,疾走时的矫健步伐,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复刻着川人特有的江湖气韵,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
追溯历史,自清光绪年间起,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这项绝技就开始在资中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代代相传。想要操控好这种木偶戏,木偶师需要同时操纵“命杆”“手杆”“腰杆”,这对技艺的要求极高。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直至如今,在资中县木偶剧团陈列室里,依旧保留着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精美木偶。那些木偶身上斑驳的戏服,就如同老艺人脸上的皱纹一样,共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据了解,此次演出的原创木偶剧《少年张大千历险记》以少年张大千求学返乡途中遭遇土匪的这段经历为主线,精心编排了五幕剧情,分别为《绑票》《师爷生涯》《雅贼》《义救樊天佑》《招安·兵变》。这五幕剧情生动地再现了少年张大千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英勇与睿智。而且,在人偶合一的独特表演形式中,剧目还巧妙地融入了变脸、吐火、杂耍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演出内容,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演出结束,散场之时,不少观众都意犹未尽。60多岁的首都观众邬缨感慨地说:“我60多岁了,这还是第一次看木偶剧。真人穿插在舞台上的这种表演形式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挺有新意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陈迎宪在演出后也给出了高度评价:“剧作创作很有四川木偶技艺特色,对于北京艺术界来说,它新鲜、亲切、独特。现场的掌声和笑声就是对它最好的肯定和评价。我们希望推荐它参加中德木偶皮影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这场精彩的演出还吸引了大量内江籍在京群众前来观看。木偶戏中熟悉的乡音与精湛的技艺,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起了游子与故乡的情感共鸣。家乡观众许琰专程赶来观看,他激动地说:“整个表演惟妙惟肖,让人耳目一新。以前我也来这里看过很多剧,但是像这种形式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在这里还能吃到家乡的血橙、花生酥,我非常高兴。希望资中木偶戏能够走遍全国、走遍世界,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展演,无疑是一场盛大的艺术盛宴。它更像是资中文化的一场“破圈”之旅,通过北京这一文化高地的传播,资中木偶戏的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让非遗“活态传承”迈上新的台阶。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表示,未来剧团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木偶剧目,让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这一国家级非遗瑰宝在时代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这场演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展示,它更是资中城市形象的一个立体化推介窗口。当天,现场还特别设置了资中血橙、资中花生酥等农特产品展示区,巧妙地将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结合起来,形成了“看木偶、品资中”的特色文旅链条。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潜在投资者对资中的关注。据悉,这场文化盛宴也吸引了不少投促机构和企业的目光,资中也借此机会向八方来宾推介资中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政策,希望以“偶”为媒,诚邀大家投资资中、兴业资中。
3月22日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演出的《少年张大千历险记》凭借精彩表演和独特元素获观众与业内高度评价。这场演出不仅推动资中木偶戏非遗传承“破圈”,还成为资中城市形象推介窗口,吸引投资,未来剧团将继续创作优秀剧目,助力资中文化传播。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124.html